热点新闻
生活保健
当前位置: 首页>>生活保健>>正文
“老漂族”如何融入城市生活
2021-06-02 17:10  

小马大学毕业后在长沙工作,结婚第二年就喜得儿子。远在西北农村的母亲乘火车赶过来为小两口带孩子,照顾家务。时间一长,小两口活得滋润了,只是小马的母亲却越来越憔悴,不时念叨着要回农村喂羊、伺候庄稼。小马不理解地说:“妈, 您在这里有吃有穿的,不用下地干粗活,怎么就闹着要回老家啊?”一旁的儿媳也过来帮腔:“您的亲孙子,您不带谁带?我们都得上班,请保姆带您能放得了心吗?”这话硬得像石头,马妈妈心里堵得慌,却无力反驳,只得躲在厕所里偷偷抹眼泪。子女在外打拼,无暇顾及个人健康和子女养育,像马妈妈这样的银发一族,挺身而出,为了孩子重出江湖,远走异乡,或是帮忙照看家庭,或是隔代抚养孙辈。他们的晚年,并没有在熟悉的家乡颐养天年,反而需要重新适应一个全新的世界。这类老人,被称为“老漂族”,意思是人老了,却离开家乡漂泊在儿女工作的城市。

老漂族”重新与儿女生活在一起,更添了孙辈,表面上看增加了亲子团聚的喜庆,天伦之乐得以实现。开始的一段日子里,老人在心理上保持着一份新鲜感,加上老人照看家庭,和上班的子女形成“优势互补”,-家人确实有一种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欢乐局面。老人方面,觉得可以帮到子女,又能每天见到孩子,心理上会激发出一种被需要的价值感和幸福感。子女方面,有了老人守家,帮着料理一-些家务,减少了请保姆的经济开支和不安全感,同时又觉得让父母享受到了城市生活的进步和便利,从而体会到一种为人子女的自豪感和轻松感,深感自己尽到了做子女的孝顺之心。

但这种好感觉一般难以持续太久,代际之间的心理隔膜和心理矛盾(代沟)会日渐显露。当然,弱势的一方多为老人,毕竟城市对他们来说,实在太大了,太陌生了,有许多他们绕不开的难题。据调查,“老漂族”遇到的问题主要是社交圈子狭窄,经常感到孤独寂寞。

那么,老人们该如何融入城市生活呢?

“老漂族”要想接受城市生活,离不开子女的协助。“漂”虽然是一种无奈之举,但如果子女和社会能够给予一定的心理关爱和实际帮助,这个“漂”就变成了一种幸福的亲子生活,苦中带乐,一家人心理融合。

首先,子女要做好迎接老人的准备。比如收拾出一间房或一张床,布置出适合老人的起居环境。提前为老人规划好一些 生活便利,比如配好钥匙和门禁卡,带着老人熟悉附近的菜市场、公园、社区锻炼身体的场所、公交线路等。子女还应该照顾到老人的爱好,帮他们找到跳广场舞、打麻将、聊天的场所和朋友,还可以为老人报名参加一些老年大学的课程和健康讲座。这样做,就是让老人克服生活障碍,创造机会享受城市文明的便利。如果老人能够感受到城市的优点,他们就会滋生出归属感和安全感,而不会过度留恋家乡,更不会感觉度日如年。

其次,子女要关心和包容老人。有些子女把父母视为免费的家政人员,任何家务都心安理得地丢给老人,甚至还自私地表示:“我们都要 上班,你反正闲在家里没事,不做家务干什么?”“帮子女是应该的!”实际上,父母将子女抚育成年,自己本应该安享晚年了。老人帮衬子女是情分,但不是必然之义务,更不必为孙子辈操劳。更不应该的是,有的子女不愿与老人沟通,总借着上班累了不搭理老人,甚至对老人的劳动百般挑剔,让许多老人寒心。

如果子女能认识到这一点,对老人的劳动表示感恩,下班后帮忙摘菜洗碗,给老人捶捶背聊聊天,老人才会觉得心海导航保健自己对儿女没有白疼。老人们的要求很低,心里舒坦了,更乐意为子女奉献,焕发出生机来助力子女。

其三,老人要学会入乡随俗,找到个人的价值。有些老人非常念旧,容不得一丝生活的改变。既然决定要跟着孩子去他乡,那就要尊重一方习俗,努力尝试着融入周边环境。比如不要总抱着一种批评甚至埋怨的态度,而应尝试- -些当地的生活风俗,培养一些新的生活兴趣,积极与邻居攀谈和交往,扩大交往范围,让生活的构成内容丰富起来。同时,老年朋友也要学会一定的独处能力,在家闷了可以唱歌、看书、养花、逗逗孩子等。不要封闭自己,不要只愿意和子女说话,子女一下班就拉着说个没完,更不要以孝顺的名义绑架子女的生活,而是需要保持怡当的亲子距离。

最后,社区和社会要给老年人提供更多的贴心服务。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,不独有“老漂族”需要社会的福利保障,所有老年朋友都需要社会配套服务,比如开设更多贴近老人需要的知识讲座,更多的老人娱乐场所和设施。各种慈善机构为老年朋友准备更多的心理疏导和心理援助服务项目,让老年朋友对城市更加了解、认可和喜欢,让他们感觉变成了城市的一员,而不是一个被城市排斥、否定和拒绝的外来者。

关闭窗口

©2015 湖南理工学院离退处